中文

2023-07-18

城市更新 | 老城焕新颜 (上篇·特色街道改造)

 

 

老城焕新颜

南京市鼓楼中心片区更新案例

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,中心城区土地日趋饱和,如何改善老城区人居环境、彰显城市底蕴、推动产业经济发展,成为老城区重大挑战。鼓楼区是南京中心城区,历史悠久,集合了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教育中心、经济中心等城市职能于一体,受到了全市乃至全省的密切关注。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历史性,使得鼓楼区老城片区成为了一张构建文化南京、和谐社会的对外展示名片,因此鼓楼区老城片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项目也就应运而生。

工程概况 | 南京鼓楼中心片区环境品质提升工程

本次更新改造工程所在片区处于鼓楼老城中心片区南部,工程遵循“片区全覆盖、精细化、高品质”的原则,统筹推进鼓楼中心片区老旧小区更新、街道环境整治, 市政配套设施优化和游园绿地景观提升等四个方面的工作,进一步优化整个片区内环境,提升片区居住环境的舒适度。

特色街道改造

01 上海路——打造有历史底蕴又不乏活力的城市主干道

上海路位于南大鼓楼校区西侧,始命名于民国时期,与陶谷新村、金银街相接,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主干道。民国时期曾经有很多大家名人居住在这一带,人文底蕴十分浓厚。

更新改造前,因为两侧小区年久失修外墙老旧,立面管线和店招杂乱,让这条充满历史底蕴的道路显得有些黯淡和没落。道路紧邻南大、南师大两所高校,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,如何激发道路活力成为本次改造重点思考的问题。

上海路沿线多为公共建筑,城市界面多变。设计对地块历史和建筑色彩进行了大量调研,确定本片区整体色调延续南大校园及生活区明亮活泼的特点,以白色、黄色为主,呈现有历史底蕴又不乏活力的现代城市街道性格。

上海路改造前后对比

改造后的上海路,视觉利落而不乏人文底蕴,在承载了交通功能的同时,与金银街、陶谷新村等特色街巷连接,构成高校周边小店经济商圈,特色商铺装点于街道巷口,显得独具魅力。

上海路高校周边小店经济商圈

《作家文摘》这样评价道:全国各地冠名“上海路”的道路屡见不鲜,它们多在展现现代化街道气息,而南京的上海路路名中虽有“上海”桂冠,彰显的却是南京的文艺气质和民国范儿,是一条历史底蕴深厚,文化气息浓郁的交通要道。

 

02 汉口路——人文慢行街

承载大学与社区居民生活,展现人文气息的街道

汉口路西起青岛路,东至中山路,全长550米左右。不宽的道路在法桐等行道树的掩映下,成为一条天然的绿廊,在林荫下行走,安静而惬意。“以前虽然也有树,但体验却并不舒服。”市民汤军表示,过去右边有高台,左边有树木,且电线杆占道,慢行空间特别逼仄,再加上路面坑坑洼洼,每逢汉口路小学上学放学时段,拥堵难行。“改造后的汉口路,没有过多修饰,却非常雅致,车行、慢行空间重新梳理,配上花墙和有文化感的围墙,这样的气质才能与它的身份匹配。”市民汤军说。

汉口路慢行空间改造前后对比

汉口路通过空中缆线的梳理和下地,为完善慢行道创造了条件。透水砖的铺装,也优化了老城的海绵设施。砖上的梅花、树池边的梧桐叶、围墙上的藤蔓、配电箱上图案……营造着街区浓浓的文艺、科教氛围。

在完成空中管线下地的同时,汉口路这条老路也引入了智慧化的路灯。中分带路灯远观像一棵幼苗,利用光感技术,可以根据天空亮度自动开关。节点处的大灯杆则置入功能显示屏,预留智慧模块,未来可引入5G基站、治安等功能。

在治理道路病害的同时,汉口路还重新梳理了交通组织方式:南大至青岛路段取消停车位,将中分带北侧道路改为慢行空间,南侧实施单向通行;在汉口路小学门口中分带,打开一个缺口,将候学人流引入慢行区,缓解了校门口的拥堵。(中国江苏网)

改造后的汉口路-青岛路路口

 

03 陶谷新村——文艺长廊

生活与多元化艺术交织,展现小店文化的文艺小巷

陶谷新村坐落于上海路北与青岛路交汇处,毗邻南大、南师大。这是一条繁华而不失静谧,生活而不乏艺术的小巷,也是鼓楼“小店经济”的磁场圈。

陶谷小店——在不足400m长的陶谷新村巷子两边,有着很多精致而各具特色的小店,如珠玉般散落在居民楼之间,成为陶谷新村独有的魅力。

“这条巷子的人流一直比较多,学生到南大、南师大去,走这条路是最近的。”二十年前就来陶谷新村开书店的老板介绍道,“那个时候这边也已经有一些外国人开的店,形成一种自由生长的商业氛围。”但随着时间的流逝,巷子环境逐渐老旧,精致的店招外摆与斑驳破损的台阶、肆意停放的车辆、老旧的居民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杂乱破旧的街道环境已经成为发展小店经济的外在制约。

“为了让这份文艺血脉得以传承和延续,我们对街道店面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梳理。对优质特色店面进行保留,并鼓励商家自我设计。对杂乱段店面招牌规范设计,并为店家提供可以选择的招牌字体和颜色。”设计师来超介绍道,“我们对沿街的单元门、围栏、绿化带、人行道铺装、台阶坡道还有停车位进行了重新设计,强电下地减少空间的杂乱感,让巷子环境与特色店铺的呈现更加协调。“

改造后的陶谷新村更加慢行友好

改造后的陶谷新村,有着更加清爽通透街道界面和更加友好的步行环境,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小店来这里“安营扎寨”。

除了这些文艺元素,考虑到老年群体占据了小区居民的很大比例,街道两侧还布置了一些休闲座椅和口袋健身场地供市民使用。"自从有了这些座椅,我们几个每天早上会来这里晒会太阳!“已是满头白发的王奶奶笑着说道。

陶谷新村杆线下地后利用路旁空间布置休闲座椅和健身器材

 

04 山阴路——街区客厅

展现浓郁生活气息,突显老城居民休闲生活的街道

山阴路,民国时期因《首都计划》规划而建设,道路因山阴地名而得名。山阴路上民谣歌手李志那首《山阴路的夏天》还有藏匿于老房子里的“夏天美术馆”,让这条路又增添了几分文艺气息。

与人文科教气息浓厚的汉口路、文艺小店星罗棋布的陶谷新村有所不同的是,山阴路一带主要以老小区为主,街道风貌也更加回归生活本真,晾晒衣服、闲聊下棋是这条市井生活街道上最常见到的场景。沿着山阴路走到底是一个圆形活动广场,大爷大妈或晒着太阳惬意闲聊,或下棋打扑克,孩童们在广场上肆意玩耍,每一幕都展现了老鼓楼居民生活最本真的样貌。圆形活动广场向周边分叉出六条路,每一条路都藏着老南京的生活滋味。

山阴路圆形活动广场改造前后对比

”为了尽可能保留山阴路的这种特质,我们在提升设计中重点强调山阴路的慢生活体验,让老城烟火气、民国风和文艺气息在这条路上进行有机统一。“设计师张芸说,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中,围墙统一采用民国黄、小区立面统一采用灰粉色进行涂装;在城市家具、景观植被的选择上,尽可能在烘托文艺氛围感的基础上增加便民休闲设施;保留活动广场的基本构造,在原有基础上增加木纹座椅,方便附近居民社交活动。”我们由衷地希望这里的每一个细节的设计,在真正回馈于这里的居民的同时,能保留住这片街道独一份的感觉。“张芸说。

山阴路健身广场改造前后对比

山阴路石阶改造前后对比

“我喜欢这里,这里有我们几十年的老邻居老朋友,我们每天下午都来广场上聊聊天或者去那边健身器材拉拉筋骨,感觉很方便。”自从山阴路更新完成后,家住山阴路的王婆婆与朋友们便有了聊天活动的好去处。“周末还有一些年轻人会拿着相机过来拍照,没想到我们这片老小区有一天还能吸引大家来这里参观!”王婆婆笑着说。

山阴路改造前后对比

 

结语

鼓楼中心片区城市更新是南京市首批城市更新试点项目之一。片区环境整治通过特色街巷文化彰显、宜居小区整治、游园绿地景观提升、雨污管网更新改造等,让老城焕发新气象,打造出了有温度、有情怀的生活街区,在环南大周边塑造品质、激发活力,充分彰显鼓楼省会客厅的形象。